English

首页 >>媒体眼中的直通车

全景中国【天津台】:福利院的姐妹花

  • 无



 

全景中国【天津台】福利院的姐妹花
 
华语广播网·国际在线,2013-05-21

http://gb.cri.cn/1321/2013/05/21/6491s4122696.htm    

 
        64岁的天津人张敬民,是天津眼科医院社区服务直通车的负责人,从2006年3月至今,她和同事们累计出车600多次,免费义诊服务80000多人次,足迹遍布天津各个角落,还远赴河北、河南、内蒙等多个省市,为偏远地区的百姓送医送药送去光明。今天的中国之窗节目,我们就带您走近张敬民和她的“光明大巴”。请听天津电台记者张清淼的报道:
 
  “摆正了,来我举着,对正这一个格啊……”
 
  在河北区王串场一号路附近的社区,张敬民和同事们来为这里的居民进行义诊。大巴刚刚停稳,张敬民就挽起袖子干了起来,摆设备、接电线,重达十斤的视力表铁架,她一手就拎了起来,很难想象,她已经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
 
  在这辆社区服务直通车上,张敬民如数家珍地给记者介绍着内部设置情况:
 
  “先上来之后,两个是裂隙灯,是检查眼前节的,后头那俩是眼底镜,检查眼底的……”
 
  15分钟后,所有准备就序,张敬民和同事们开始工作……2005年,眼科医院即将组织一个公益项目,医院党委找到刚刚退休的张敬民,希望敢创新、有管理经验的她能负责这项工作,张敬民毫不犹豫:
 
  “我听说有一个新的工作,具有挑战性,所以我自己也愿意尝试一下。特别是我听说这是个公益事业以后,我就更有兴趣了。因为我一直原来有一种想法就是退休以后尽可能做一些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儿,医院有这个想法就特别合我的心思。”
 
  工作是接下来了,但开展工作之后她才感觉到,做公益也不是那么容易:
 
  “当时联系了一个社区,我们说我们是来义诊,为老百姓检查眼睛,是免费的,药也是免费的。当时他们就特别诧异地瞪大了眼睛说:‘你们是义诊?真的不要钱?’我们说:‘真的不要钱。’‘那你们是不是想卖药啊?’我们说:‘我们也不卖药,我们是送药。’‘哦,那你们就是卖仪器来的。’我说:‘我们仪器也不卖,我们就是给老百姓检查,一般的小病就不让他往大医院跑了……也不用多花钱了。’当时他们觉得不可能,你们没有目的就跑这儿来了?”
 
  在最初的一年里,这样的质疑非常普遍。为了让社区服务直通车真正开进社区,张敬民只能和同事们一起发动自己的家人朋友联系,到居委会、社区亲自做介绍,耐心解释这个公益项目,用真心消除人们的质疑。渐渐地,“社区服务直通车”开进了社区。
 
  张敬民介绍说,那时直通车直接开进社区是个新鲜事物,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所以组织培养医疗队的一切规章、制度都是慢慢摸索建立起来的。比如,在检查的项目中有一项是测眼压,因为这种"非接触测量眼压机"非常灵敏,患者一旦配合不好就得不出数据。个别医生、护士也怕浪费时间就借各种理由,能少测就少测或不测,这让张敬民非常着急……:
 
  “你既然做公益来的……大爷、大娘那么大岁数上了车来了,这项你不给人检查了。最开始也有人跟我吵过架,就为这个事,后来我也改变了一下,……把要求讲在前头……整理了一个程序:40岁以上你就得给他量,如果家里有青光眼家族史那也一定要量,筛查青光眼是一个重要的依据。还有一个假如这个人确实配合不好,眼老跑,或者老眨眼量不出来的话由当时的主任医师给用手简易地检查一下……”
 
  现在,直通车上有一张由张敬民制定的“检查流程”,每个上车的工作人员都会自觉按照这张流程开展服务……。在不断地磨合中,相互协作、越来越默契。原眼科医院急症科主任刘长松一直和张敬民从事这项公益活动:
 
  “原来这车到这,半个小时这车支不好,现在你看不到一刻钟就都完了,包括电什么的,各干各的。原来是大伙儿愣着不知道干什么,现在张老师给分工明确,你就负责车里头,我就负责车里仪器。下面就他们下边这些人拾掇,就逐渐制度化了。”
 
  张敬民要求大家:代表医院到社区开展公益活动也要节省开支,能省就省,车上除了每次做检查的各科室流动人员外,其他6名固定人员都是身兼数职、不计得失。例如司机既要开车,还要负责电工的工作,忙的时候还要负责将资料输入电脑。而张敬民自己也从不袖手旁观,坚持和同事们一起干活儿。去外地需要食宿时,大家也会因陋就简。张敬民说:
 
  “做好事大家都知道给予是高尚的,而且是快乐的,正是因为有这个信念,大家在一起,同时这个团队也比较团结、特别和谐、特别融洽,所以在互相影响情况下,大家都觉得做公益事情第一应该从严要求自己,第二既然做公益就不能计较报酬。”
 
  记者:“车内的温度是29度?"张:"嗯,到夏天快40度了,开车空调也不行……”
 
  5月初,这个时候是天津气候最好的时候,但由于人多拥挤,又要挂窗帘避光,即使开着空调,大巴车内也是人人一身汗。张敬民说,不论寒冬酷暑,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由于服务队要以大巴车作为交通工具,行使在路上,尤其是去外地偏远地区的时候,总会遇到不可预料的意外情况……张敬民回忆起这样一次经历:
 
  “有一次我们到黄骅去给那里的小学生做检查,联系了有几千个学生。走在半路上,高速路不知道为什么就给堵了,到最后一共堵了8小时。因为我们当时没有做这种思想准备,没有吃的,带的水也不多,特别困难的是也没有办法上厕所,有男有女,结果大伙儿就忍着忍着。一直等到过了8小时,这车才开始流动起来。这样我们到了黄骅之后已经快傍晚了。到了当地,有一些学生还在等着我们,我们心里也特别着急,下了车一溜小跑地把设备就给架上了,开始马上就给学生做检查。”
 
  胡贺松是“直通车”上的一名年轻成员,在和张敬民工作一年的时间里,他深深体会到了张老师是如何真心为百姓服务的:
 
  “张老师特别注意老年人细节的问题,有时候老年人腿脚不利落,都要求我们主动搀扶,主动帮助他们。我们每次给老年人检查完之后,老年人都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张老师告诉我们要给他们耐心地解答,一定不能有那种不耐烦的感觉,把老年人的问题能解释的解释得特别清楚,直到他们满意。”
 
  服务队成员刘长松也告诉记者,平时张敬民总是亲切随和,但工作起来可是一点儿也不马虎。
 
  “病人看不完她绝对不让你收,有一个也得把他都看完了,不管几点,有时我们这车两点才收。有时候我们下来带的药……还有一些设备,只要我们用,对社区服务有用,张老师就努力去给争取,甭管多大困难。”
 
  居住在华康里社区74岁的黄公路大爷,这几年眼睛一直看不清东西,他来到直通车上,经过大夫检查诊断,他是得了白内障,听了医生的讲解,黄大爷也卸下了心理包袱:
 
  “眼睛是两三年之内就不好了,前几天我就想上医院检查一下,正好碰上这个了,是义诊,又在家门口,又省钱,等了不到半小时就眼睛全都做了一个全面的检查,清楚了(什么毛病),也有一个方向。很高兴。这是很好的机会。这几个大夫都说手术很成熟也很安全,这样的话思想上就轻松一点儿,如果做的话就可以考虑去做了……”
 
  从2006年至今,……除了为百姓做检查,在张敬民的多方努力和协调下,眼科医院已累计为2000多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前年在去蓟县彩各庄的一次行程中,她就帮助一位40多岁患白内障的老乡重见光明:
 
  “我们在检查时发现他的两个眼睛都看不见了,而且没有工作能力了,后来我们也是把他接到眼科医院里,给他做了白内障手术,他两眼现在视力都挺好,现在又开始干农活儿,又开上了拖拉机……说:你看,我还是农业能手,我现在又能自己生活,还能帮助乡亲们共同致富,我们看到这种情况我们自己心里也是感到很骄傲。”
 
  张敬民深入贫困地区时,经常遇到家境不好的百姓……在给他们检查过后,张敬民总会悄悄留下几百块钱。时间长了,在她的影响下,“直通车”的成员以致眼科医院的员工们都会主动给有困难的群众捐款捐物。
 
  张敬民说,做公益不在所做事情的大小,而是贵在坚持:
 
  “我们这事儿一定要坚持下来,说明我们是真心真意的,怎么向老百姓解释我们这个活动是真的免费的,真的公益的?最好的解释就是我们的行动……这么多年我就是这样做的,那其它的质疑也好,什么态度也好就不攻自破,用我们的行动做了最好的解释。”
 
  张敬民说,令他们感到欣慰的是,从最开始到社区去向人们解释"直通车"公益项目,到现在很多社区、工厂、学校主动邀请他们,这说明“社区服务直通车”公益活动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将来,她还有很多希望:
 
  “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天津市有这个大巴车,如果大家更了解,我们一是可以扩大服务范围,另外我们还想多到社区做一些讲座,让老百姓了解一下各种眼病的预防的知识,因为预防是最主要的。如果能预防为主,预防为先的话,眼病就会少。再一个我们扩大了诊疗范围之后,外地的人、外地的医院也想模仿这种方式,这样扩大了影响,我们外地顶多去那么一次、两次,但是当地如果启发他,他们如果能行动起来,对当地的老百姓是一个福音。”
 
  这些年,张敬民和她的服务队获得了许多荣誉称号,……今年,她还……成为“天津市道德模范”候选人。张敬民说,对于这些荣誉她没有想过,而做公益项目并被大家认可才是对她最大的肯定:
 
  “这是我自己想做的公益事业,现在我就感觉到忙着、累着、快乐着、充实着。有人需要我,我就能够坚持。l